教育界的尊严——港大授予扫地老太“荣誉院士”之启示
香港大学把“荣誉院士”授予了一位82岁扫地老太——这位真名叫袁苏妹,外号“三嫂”的老太太,从未接受过学校教育,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更不清楚“院士”的称号应当意味着什么。她一生只会写5个字,也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44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做饭、扫地。在颁奖台上,这位82岁的普通老太太被称作“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学之宝”。
据媒体报道,三嫂原是港大食堂的助理厨师,退休后转为清洁工和宿舍服务员。按照我们的一般理解,一位从事跟科学研究毫不沾边的食堂师傅或宿舍管理员,无论如何跟“院士”头衔也是相匹甚远的。
的确,在我们这个沽名钓誉的浮躁社会,真正淡泊的人不多,多的却是慕荣逐利的表演和作秀。三嫂44年如一日,坚守在学校后勤工作的一线,做好本职工作,为生病的学生煎茶,为“半夜刨书”的学生熬汤,生活上为学生排忧解难不求回报,这种坚持的意义恐怕仅仅凭借这几个片段并不能全面的揭示。我们说一个人如果做好份内事,就是尽职尽责,而如果能竭尽己力地助人,就能算得上积德行善了。所以,港大对袁老太作出“为大学教育做出了特殊贡献,用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的评语实不为过,这项殊誉无不包含着人性的良知,对平凡的尊重,对无私的感恩。也正因为如此,仅仅从人性的角度来剖析港大此举的动机似乎还不够,毕竟袁老太的殊荣来自于学生的集体意愿和评委的一致肯定。
其实,从这件事情的发生到热议,重点并不在于港大授予老太荣誉的称号是什么,而在于荣誉的评价标准。据媒体报道,她性格淡泊,清心寡欲,儿孙满堂,生活幸福,即使被授予了荣誉,她也只是轻描淡写,“我的生活没有什么变化”。名誉对于这位82岁已界残年的老人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可期待和收获的实用价值。同理,名噪多时的港大,也实在不需要靠颁发一个称号为自己制造新闻。问题的根本就在于港大授予蓝领老太“荣誉院士”,与知识能力和学术成就无关,而是强调她如何身体力行地把平凡的工作做出成就。港大打破学院派对院士的诠释,不仅仅是对人们追求科学勿失精神和德行的一种提醒,似乎也是对回归科学精神和人文理念的一种呼唤。
所以话说回来,我们是不是也该考虑,港大所强调的德性和精神,在我们所经历和关注之下的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香港大学承认一位老太太的贡献,其实也体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港大的整个教育服务和管理体系中,教育的构建是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共同组成,他们理应享受同样平等的尊重和待遇。这不是人的身份职务和收入差异决定,而是由生之为人的平等所决定,也是由他们仅仅在于角色不同而不在于贡献大小的基本定位所决定。港大奖励一位具有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的校园清洁工,自然体现了跨越阶层的体恤和最基本的尊重,这种精神的体现显然值得我们推崇和敬仰。
在身份的社会里,袁老太只能委身依附,绝不会得到公正而人性的评价。在过往的几十年里,我们的教育是在新兴社会里成长起来的,难道我们还不能摆脱身份的桎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