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0351-3922178

维修999:0351-3922999

投诉邮箱:hqglb@nuc.edu.cn

理论视野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建设 > 理论视野 > 正文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日期:2016-06-02  作者:王永红  点击: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摘要:针对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经营实体与高校的产权关系不明确、后勤管理体制不完善、后勤社会化规章制度不健全、后勤管理队伍素质偏低等问题,应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体制改革、经营机制、监督体系、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作有益尝试。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08002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指的是将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运作,由政府引导、社会承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打破了高校改革前校园后勤服务生产和管理的封闭模式”[1],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问题提出适合于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对策及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后勤实体与高校的产权关系不明确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以组建后勤服务集团(实体、公司、中心)为中心,以专业化、集约化、企业化等形式,为高校的后勤保障提供服务。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是实现学校与后勤实体的分离,与学校分离后的后勤集团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运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经费、人员与高校剥离,而后勤资产仍然属于高校所有,后勤实体与高校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明确。在高校割断了给后勤经营实体的资金和人员后,又将其资产抓住不放,使得后勤经营实体在自负盈亏企业的运营方式中无法定位自己与高校的关系。

2.后勤社会化管理体制不完善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长期性和缺乏市场竞争的后勤管理观念导致后勤管理机制不合理和管理体制不健全”[2]。目前,后勤管理体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监督体制不完善。一些部属、省属高校,主管的教育部门只是根据国家政策进行宏观调控,高校一些具体的教育管理政策则由高校自己来制定,后勤管理改革也成为高校独立的行为,教育主管部门无力监督,目前又缺乏社会监督机制。学校内部的监督部门往往由于经验、专业水平等方面的限制,与后勤部门协调不力,不能起到监督的作用,从而使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二是经营体制不完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许多育管理学研究。高校的后勤管理部门被后勤集团所代替,后勤集团所属的经营实体,是服务与经营一体化的机构,但在实际运作中,往往将自己上移为管理部门,以管理来代替经营与服务,从而使后勤经营过程行政化,忽视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导致了职工积极性不高、经济效益差,也偏离了后勤集团的服务宗旨和经营目的。

3.后勤社会化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目前后勤社会化管理规章制度缺乏最为突出的是学生食堂管理与学生公寓管理。食堂管理与学生公寓管理及其

运营由社会承办,虽然在招标方面高校进行相应的监督与管理,但却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化指导,从而使学生食堂管理中,承包方为了赢利,往往降低成本,致使服务质量下降,严重脱离了高校办学的宗旨。如食堂的菜系混乱,南北风味结构不合理,服务态度差等;由于社会出资修建的学生公寓多半向管理社会化方向发展,公寓的用电、用水等方面没有规范的规章制度保障,不能禁止违章用电和用水浪费的现象;为了节约成本,社会化的管理过程中又常常违规停电停水,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4.后勤管理队伍素质偏低

    高校后勤管理队伍素质偏低主要表现为后勤管理人才缺乏,后勤员工素质较差。第一,后勤管理人才缺乏。现有后勤管理干部对在现代企业体制运营下的后勤实体管理经验缺乏,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营方式仍然不能适应。第二,后勤员工素质较低。在后勤社会化改革后,人员的聘用多为企业编制或合同工形式充实管理队伍,这些人员大多来自于学校的工勤人员,对高校管理或后勤实体管理了解甚少。又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技术水平较低,服务思想落后,服务意识不强,导致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质量不高,社会化进程缓慢。

二、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对策建议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具体目标是要将后勤从学校管理体系中剥离出来,通过分流与重组,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承办、学校选择的社会化后勤第三产业和社区服务体系。根据这个目标,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体制

    首先,理清学校与后勤实体的产权关系,规范劳动用工制度。在资产管理制度上,明晰后勤资产产权关系,明确资产保值责任,盘清学校后勤的国有资产,明确学校的资产所有权和经学校授权的后勤经济实体的资产使用权。除了少数关系学校事业发展的公益性服务外,大多数服务实体应该广泛吸收各种社会资本,解决后勤经费不足问题及减轻国家、学校的经济负担;在劳动用工制度上,尽快建立社会化的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机制,尤其是员工的社会保障要落实到位,实行干部聘任制和全员劳动合同制,根据后勤工作自身需要,分流校内人员并合理地从市场吸收经营管理及各种生产、技术、服务人员,充实后勤管理社会化的队伍。

    其次,建立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目前,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将高校的后勤服务经营人员及其相应资源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与管理模式,组建成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学校后勤经营或服务实体。在这个过程中,高校不应该操之过急,要分步骤实现行政管理职能与法人企业的职权分离,从而保证后勤法人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在后勤规范分离的基础上,由教育行政部门出面组建跨校的后勤服务集团,并依托社会力量,调动社会资源,以专业化、集约化、企业化等形式,承担本地区范围内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从而形成规模经营,降低服务成本。从高校分离出来的后勤服务实体,可以采取并入、托管、联办、连锁、股份等多种方式进入后勤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和管理模式。

2.建立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经营机制

    一是成本费用核算机制。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后勤服务实体要处理好服务成本与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以最小的成本提供最大的效益。首先,要建立规范的成本核算程序。对于后勤实体的成本消耗应该建立采购、入库、消耗等环节的规范的程序,要有严格的成本核算流程。按照以下流程建立费用核算机制:对生产消耗费用支出的审核→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项目,设立产品成本明细账→进行要素费用的分配→进行综合费用的分配→进行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的划分→计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此外,还应该将成本费用标准与业绩挂勾,根据经营管理人员的业绩确定服务质量,并分配相应比例的利润。

二是收入分配利益机制。后勤实体所有权与经营权是相分离的,在这种情况下,经营管理人员的收入对高校后勤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收入分配利益机制是高校后勤集团有效运行的前提。目前,后勤服务实体可尝试从以下方面人手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利益机制。首先,实行定期聘用和年薪制。从后勤集团的高层干部至经营管理的一般员工,都实行合同制,定期轮流竞聘上岗,以明确的利润、经营服务目标、资产保质增值率等指标对管理干部进行量化考核,优胜劣汰。在完成基本任务后得到相应的年薪。其次,以股权激励形式激发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后勤管理体制的股份制改革中,鼓励后勤职工参股,使他们与后勤实体建立利益关系,以此调动员工的生产热情和服务质量。第三,实行利润分红制度。实行这种制度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基础工资与利润提成分离,在保证员工基本的工资报酬前提下,按照后勤实体规定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实行年终利润分红,从而调动员工生产的积极性,促使后勤实体最大限度地创造利润。

3.健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监督体系

“社会化服务是高校后勤改革的终极目标”[3],要以此目标建立行政执法、学校督管、学生参与、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相结合的高校后勤市场监管体系。政府职能部门要发挥监管的作用;高校要与政府及社会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运用政府的专业力量规范管理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如邀请卫生防疫、消防安全、环卫、绿化等政府职能部门到学校开展检查、培训等活动;高校也要组织学生参与后勤服务的监督管理,如成立食品小组,由教师管理,通过巡视、座谈、检查、评估等形式对后勤饮食服务进行监督。

一是选择优质社会企业进入高校后勤市场。各个高校应结合学校的实际和特点,分领域、有计划地引进符合行业标准又满足学校实际要求的社会企业参与学校市场,并以契约的形式规定企业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其服务经营行为。

二是加强后勤服务质量过程及其结果的监管工作。后勤服务质量的监管工作应该配备一套科学规范的考核手段,规范服务项目各环节的制度化管理,制订有效的质量标准。完善消费者投诉制度、损害赔偿制度、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责任追究制度等,形成对后勤服务结果监控机制。

三是对饮食服务行业进行严格监控。要对食堂食品集中采购,通过合同规范,统一采购、统一配送,依靠社会与政府监督部门的专业力量,控制食品原料的质量和价格。要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监控。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各部门的力量,加大安全卫生工作的投入,通过检查、考核、评比等手段。形成后勤服务安全卫生监控网络。

4.加强高校后勤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是,提高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相对稳定的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队伍是后勤管理质量优质高效的重要保障,要想不断提高后勤经营管理的服务水平,必须培育出一批素质较高的员工队伍。因此,要将员工培训放在提高员工队伍素质的重要位置,员工培训不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而是以明确的目标为指导,采取规范的步骤和措施对员工进行全面培训,帮助其形成具有后勤精神和理念的后勤文化认同感,从而提高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

二是,提高后勤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素质。在聘用时要选择专业知识扎实的人员担任管理者,提高他们的待遇,为他们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通过培训和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三是,优化人力资源队伍结构。人力资源队伍合理的结构对于高校后勤而言至关重要。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决定着后勤人力资源的素质和结构。而目前后勤管理者和员工的年龄结构、专业技术结构、文化知识结构等都不尽合理。这就要靠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给予他们合理的岗位,规定相应的责、权、利,以此来优化人力资源队伍结构。

参考文献:

[1]伍玫.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反思[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5).

[2]石晓蓉.浅议“破窗效应”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产生的影响[J].高校后勤研究,2011(1).

[3]许建飞,王兴伯.区域一体化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l(24).

[4]秦义,施云兵,孙峰.论高校后勤实体产权改革[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责任编辑:孙凯)

文章出自:教育探索 2012年第2期

收稿日期:201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