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为后勤员工颁发“荣誉院士”的启示
最近有一个香港大学为其服务44年的后勤员工颁发“荣誉院士”的报道引起社会热议。我想,关注的原因主要是这一行动在内地几乎不可思议,关注的对象也无外乎做类似工作的人,特别是像我们这样同样做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人。
82岁的普通老太太袁苏妹没有上过大学,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她至今只学会写5个字,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44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做饭、扫地,却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与她同台领奖的,有汇丰银行曾经的行政总裁柯清辉、香港富豪李兆基的长子李家杰,以及曾获铜紫荆星章的资深大律师郭庆伟。颁发院士的荣誉,是为了表彰她“对高等教育界作出的独特贡献,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的确,当前高校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不以功名论成败,给予一个普通后勤员工平凡而高尚的人生以高度的尊崇,对于我们的大学尤其是内地的大学生,显然具有导向意义。导向意义仅仅如此吗?
如果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是太好了。生活中类似袁苏妹这样的人在内地高校后勤不乏其人,然而,能有港大和港大教育家这样气魄的内地学校和学校领导者,我看找不到、没有。
其实对于港大这样的做法,对任何人都有启示:社会,能认可这样的事发生吗?领导者,想到这样做了吗?敢做吗?现在的大学生,读书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父母为此含辛茹苦,却不料把孩子养成了小姐少爷,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诸多本来于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品质,譬如对父母的孝顺体贴和尊重、节俭的生活观念、艰苦朴素的作风、自力更生的精神乃至助人为乐,为他人44年如一日地做饭、扫地这样的崇高,已让他们觉得过时和不屑。我们高校准备培养什么样的人呢?对于后勤工作人员,有时想得到一点起码的承认和尊重都没有,每天起早贪黑,默默无闻,换来的大多是无数抱怨和不满。幸而,后勤人有极大的耐受力,工作一样想做好,对前途一向充满希望,看到的永远是光明,所以,就有无数袁苏妹这样的人。就袁苏妹本人,得到这样的荣誉时,不知道其价值,得到后,还一如往常工作。
对于这样的报道应该多些,也应该好好议论一下。我以为,其意义还不仅是给予大学生的启示,在内地,是给社会和教育家的启示。